这个炎热的夏天,金融圈的空调似乎开得格外足,冷意从某头部证券的办公室悄悄蔓延开来!
2025年3月14日,由两家证券完成合并交割,中国资本市场的“券商航母”正式启航。新诞生的集团以1.69万亿元总资产、3217亿元净资产、1961亿元净资本,在多项核心指标上登顶行业第一。
四个月后,另一组数据同样引发行业震动:该证券2025年二季度员工人数为18,513人,相比一季度两家公司总和的19,018人,三个月骤减505人——裁员规模在全行业拿下“断层第一”,是第二名中信建投的整整两倍。
当规模扩张的欢呼声遇上人员优化的冰冷数据,这场“券商史上最大合并”的光环下,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剧烈的人力重构手术。
两家证券的合并,是2024年新“国九条”发布以来首例头部券商合并重组,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案例。
这场重组诞生了无可争议的行业巨无霸:2025年一季度,该证券营业收入117.73亿元(同比+47.48%),归母净利润122.42亿元(同比+391.78%),直接超越中信证券成为新“券商一哥”。
业绩暴增背后,85亿元的负商誉贡献了主要力量——这是合并成本低于一方证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带来的会计收益。
但剔除这一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扣非净利润仍达32.93亿元,同比增长60.65%,经纪、自营、资管等核心业务全线开花。
与亮眼财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员数据的收缩。截至2025年5月30日,该证券从业人数为18779人,相比2024年底两家公司合计的19350人已减少571人。而到二季度末,这一数字进一步降至18513人,三个月内505人离开。物理层面的整合已迅速传导至人力层面。
该证券的减员并非全面收缩,而是结构性调整。Choice数据显示,投顾团队是唯一逆势上涨的团队。截至5月底,公司投顾人员达5852人,较合并前增加89人。
与此同时,一般证券业务人员从去年底的1万人以上降至9954人。券商分析师数量从314人降至289人,保荐人数量也从831人降至800人。
这种“一增多减”反映了新公司的战略重心转移:财富管理深化分客群经营模式,合并后经纪及两融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分支机构整合加速,原合并方某证券33家分公司被撤销;后台岗位同步优化,解决业务重叠问题。
薪酬改革成为人员调整的配套措施。2025年5月,该证券宣布现行薪酬体系延续至6月底,7月起启动新方案,突出合规与战略导向。内部人士透露:“主要是针对原来两家公司薪酬体系不太一致做调整。”有业内人士指出,原某证券员工固定薪酬高于另一方员工。
合并后仅两个月,该证券就挥出组织架构改革的重拳。4月初,董事会通过《关于撤销某证券33家分公司的议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支机构整合。
这一动作涉及参保人数109人,占整体参保人数的11.4%,成为人员减少的直接推手。公司公告承诺,相关客户和人员将在分公司撤销前迁移至相应属地分支机构,以确保经营平稳有序。
高层人事同样经历震荡:一方资管董事长、代总经理在被收购后调整职位;期货董事长于6月27日提交辞呈;通基金董事长由国泰君安背景的人士接任。
按照“一参一控一牌”监管要求,子公司层面整合将继续深化。该证券已设立7个业务或管理委员会、41个总部部门,整合后保留44家分公司,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但物理重组只是开始,文化融合才是真正的挑战。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站在18513人的新人员基数上,该证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业绩高增长能否持续?一季度122亿元净利润中,85亿元来自负商誉贡献,占比高达70%。东吴证券研报预测,2026年业绩增速可能回落至10%-15%,回归常态化增长。
业务协同效应成为关键变量。据国金证券测算,2025年协同效应有望贡献超20亿元净利润。目前已经显现的协同优势包括:经纪业务市占率从6.8%提升至10.2%;资管规模突破1.2万亿元;投行项目储备量翻倍。
科技赋能被视为提升人效的核心路径。公司整合双方AI团队,推出“奇智孔明AInnoGC 2.0”工业大模型,覆盖智能投顾、风险预警等18个场景,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营收的6%。
国际化布局也在加速推进。依托某国际的香港平台,公司设立东南亚业务总部,计划将跨境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但国际证券此前的业绩亏损,提示着海外业务的风险与挑战。
该证券并非孤例。中金公司近年人均薪酬降幅超40%,证券行业近三年普遍降薪已成趋势。当资本不再眷顾冗余,当规模效应必须转化为真实效能,2.8万人的初始团队终究要经历这场“必要的手术”。
物理重组接近尾声,文化基因的重组与协同能力的锻造变得更加重要。该证券的505人优化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人员精简转化为可持续的效能提升,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的服务能力。
中国资本市场的“券商航母”正在调试自己的航行系统,而这场静默的人力重构手术,终将决定它能否穿越周期,成为真正能承载市场期待的行业旗舰。
网友热议
@点滴君now(IP京):
后台岗+重复网点裁500人真不算狠,看看高盛2024年裁了3000人。问题在裁完后人均创收涨没涨——如果只是为财报好看硬砍人力,迟早反噬。
@哲瀚科艾(IP沪):
海通薪酬倒挂才是暗雷!听说原海通固薪高的老员工被‘优化’最多?
@Avis996(IP陕):
投顾增89人暴露战略重心:零售端拼财富管理,机构端砍研究岗。但没明星分析师撑场子,高端客户认不认这个‘拼接航母’?
@Sherrrrry03(IP湘):
AI大模型覆盖18个场景?先让‘奇智孔明’算算:合并后IT系统至今还没打通,客户转账仍要原账户操作,技术整合比裁员难十倍!
@葫芦佬叔(IP苏):
合并宣讲会PPT写‘1+1>2’,现实是国泰系坐满管理层,海通中层排队领离职包。文化融合?分明是胜者通吃!
@园钉弘瀚(IPHK):
都在算裁员省了多少钱,没人问被裁的505人去了哪?——反正不是去竞对就是去送外卖,最终全行业为这场‘世纪合并’分摊成本罢了。
最后一条,
懒得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