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浪潮中,稳定币已从加密货币领域的边缘概念,逐渐成为重塑国际支付体系与金融格局的关键力量。2025年,中国香港与美国在稳定币监管立法上相继迈出重大步伐:香港《稳定币条例》于 5月正式通过,8月1日即将生效;美国《天才法案》也在 7 月由特朗普总统签署落地。这两大经济体的监管新规,究竟蕴含哪些深意?对全球稳定币市场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此,商天信息网财经特别邀请到金杜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合伙人费思律师,来深入解读两地监管框架的核心要点与潜在影响。费律师在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制定过程中,为香港立法会稳定币委员会提供了法律建议,对Web3领域有深刻研究。
监管拼图之核心要素:牌照申请与考量
香港金融管理局作为香港稳定币牌照发放的“把关人”,在受理申请时有着一套严谨的评估体系。费律师指出,合规虽是入场的 “敲门砖”,但绝非拿牌的“保险箱”。在香港有限的市场容量下,监管机构更看重稳定币的 “实用性” 与 “可持续性”。
具体而言,稳定币项目需清晰勾勒出应用场景,证明其发行的稳定币能够 “落地生根”,在零售支付、跨境结算等领域发挥实质作用,并拥有足以支撑发行人长期健康运营的商业模式。这意味着项目方不仅要有创新的技术架构,更需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有着精准洞察,向监管机构展示出稳定币项目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能力”与“成长潜力”。
稳定币的未来版图:广义形式的拓展可能
当下,香港及多数司法管辖区的稳定币监管框架,主要围绕与法定货币挂钩、用于支付的稳定币展开。不过,从法律视角出发,稳定币的定义更为宽泛——任何与其他资产价值锚定的数字资产,都可归为稳定币范畴。
费律师提到,尽管目前全球主流稳定币多锚定美元等法定货币,但香港的监管框架已为未来的创新预留了 “弹性空间”。若黄金稳定币、石油稳定币等其他形式的稳定币兴起,金管局可适时将新的锚定资产纳入监管,这一前瞻性设计,既保障了现有市场的稳定,又为新兴业态的发展铺就了合规道路,让香港稳定币市场在守正中得以创新求变。
CBDC 与稳定币:竞争还是共生?
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稳定币的关系,一直是业界热议的焦点。不同国家对此持有不同态度。美国在这两者之间,明显倾向于稳定币,通过立法大力支持美元稳定币发展,同时限制 CBDC 推进,试图借助稳定币巩固美元在数字经济时代的 “霸主地位”,并将稳定币储备资产与美债深度绑定,实现宏观政策目标。
与之不同,香港金管局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数字资产领域的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以及 token化的商业银行存款,均可在市场中“同台竞技”,由市场自主决定各类支付工具的应用场景与市场份额,监管机构仅做好规则制定与风险防控,不干涉市场的自然选择。
在零售支付与跨境结算场景中,CBDC 与稳定币虽存在一定功能重叠,但各有优势。费律师分析,部分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大额交易场景,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更受青睐;而在小额、高频的个人消费及跨境电商等场景中,稳定币凭借其便捷性与灵活性,往往更能满足用户需求,两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细分领域互补共生。
跨境协作:填补监管空白的关键路径
稳定币与生俱来的跨境属性,使得跨境支付成为其核心应用场景之一。为解决不同地区稳定币发行与使用的监管协调问题,香港及众多司法管辖区正积极探索牌照互认与监管合作机制。
费律师介绍到,金管局已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未来可能推动稳定币牌照互认,通过与全球监管机构的协作,确保稳定币在跨境流动中的合规性与安全性。美国立法中同样纳入 “互认” 机制,监管部门将对本国与他国稳定币监管框架进行细致比对,若兼容性达标,即可认可他国稳定币监管资质,为稳定币的全球流通扫除部分障碍。
严防“黑币”流入:《稳定币条例》的防护网
香港《稳定币条例》针对未持牌境外稳定币在港非法流通,构建了严密的防护机制,核心目的在于全方位保护香港居民与消费者权益。
在稳定币的发行与分销环节,条例设置了严格的 “准入门槛”:只有银行、券商、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等特定持牌机构,才有资格在香港发售稳定币,无牌机构被严令禁止涉足。即便是持牌机构,面向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发售范围也有明确限制:专业投资者可参与各类稳定币交易;而面向普通散户,仅允许香港本地持牌机构发行的稳定币进入市场,从源头上杜绝了境外未合规稳定币对香港零售市场的潜在冲击。
香港 VS 美国:监管模式的深度剖析
香港与美国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虽都参考了国际标准,但在体系架构与政策导向层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监管体系复杂度来看,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采用多层监管模式,大型稳定币由美联储等联邦机构监管,小型稳定币则由州政府负责,联邦层面就有多家监管机构协同作业,体系错综复杂。而香港的监管体系相对简洁高效,金管局 “一杆子到底”,统一监管所有在港发行的稳定币,决策与执行流程更为集中,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宏观政策导向上,香港着重投资者保护,致力于打造公平、透明、安全的稳定币市场环境,让投资者能够放心参与。美国则将巩固美元在数字经济中的主导权放在首位,通过稳定币的推广,强化美元在全球数字支付体系中的地位,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金融战略,对消费者保护的侧重程度相对较低。
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与美国《天才法案》的落地实施,全球稳定币市场将正式迈入 “合规发展” 的新阶段。香港模式以其创新包容、投资者保护优先的特质,为稳定币市场注入了新活力;美国模式则凭借美元的国际地位与强大金融影响力,试图重塑全球稳定币格局。未来,究竟是香港的 “开放平衡”,还是美国的 “美元主导”,能在这场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发展潮流?这不仅考验着两地监管智慧,也将深刻影响全球金融科技的创新走向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塑进程,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