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智元机器人发起,并联合杭州飞阔科技、上海电气金融集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机器人租赁生态峰会在上海落幕。
据悉,本次峰会聚焦机器人租赁产业的生态共建,通过灵创平台赋能租赁业务,并正式成立智元机器人租赁生态联盟。
此次峰会标志着智元正式入局租赁赛道,同时推出一套旨在破解行业散点化困局的生态解决方案。
峰会上,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姜青松与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就智元机器人租赁生态共建、市场痛点及三方合作解决方案等议题,与观察者网等媒体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
恒州诚思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租赁收入规模约112.2亿元,其中65%来自商用服务场景,主要集中于商演、景区导览、企业年会等领域。
然而,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仍潜藏着诸多待解的行业痛点。
据智元方面介绍,当前机器人租赁市场潜力与挑战并存,行业普遍面临运营成本高企、合作链路复杂、内容同质化突出等问题。机器人租赁这一看似可观的市场,实则由海量零散小单构成,缺乏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与定价体系。
具体而言,姜青松向观察者网指出,当前租赁市场的核心痛点在于“散点化”。
这种散点化贯穿产业链各环节:租赁商采购机器人后,发现其除基础移动外缺乏其他技能,需另外寻找技能开发商定制;需求方在年会、活动等场景急需机器人服务时,难以匹配到合适的租赁商;厂家与租赁方之间,也缺乏高效连接渠道。
这就导致目前的整个市场“更多依赖行业热情维系”。
在机器人功能尚未完全完善、厂家不敢盲目扩产的当下,租赁恰好成为连接产能与需求的缓冲纽带。
据姜青松介绍,在这一合作联盟中,智元机器人作为主机厂,承担本体研发及技术迭代职能,负责“搭起台子”;飞阔科技专注运营与内容打造;上海电气则提供金融支持。
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向观察者网解释了这一合作中的逻辑:“十几万到几十万的设备投入对众多中小租赁商而言存在风险,我们通过上海电气的支持降低首期资金压力,同时设置租转售制度提升抗风险能力。”
姜青松则表示,在智元看来,租赁业务是商业生态的一种表达方式。
目前联盟刚刚宣告成立,租赁业务仅零星开展,尚未形成体系化布局。因此现阶段的租赁业务更注重生态构建,吸引更多参与者共同做大市场。他强调:“我们不是要做一次性的租赁生意,而是要打造生态。”
在这一生态构建的具体路径中,三方分工协作形成了清晰的运作模式。
具体来看,智元通过集中维护降低运维成本,机器人使用后统一返回飞阔运营中心,避免分散维护的低效问题;飞阔通过内容升级提升服务溢价,从简单机器人表演升级为综合解决方案;上海电气的金融介入则为整个生态提供资金流动性,形成“研发-运营-回款-再研发”的正向循环。
事实上,智元机器人在租赁生态上的布局还有更多体现。
本次活动中,观察者网也试用了智元近期发布的灵创平台。
该平台将AI动作捕捉、云端模仿学习与多模态编排能力融合,面向普通用户开放人形机器人内容创作功能。
灵创平台界面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