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开始实施《稳定币条例》。这不仅是香港金融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全球数字金融生态演进的关键节点。作为当前全球最全面的稳定币监管条例之一,新监管条例确立了法定货币挂钩稳定币的发牌机制,明确要求发行人必须提供足额储备支持、保障用户赎回权利,并严格落实反洗钱(AML)及客户身份识别(KYC)等合规措施。该条例核心聚焦于投资者保护与系统性风险防控,为机构市场的信任建立和稳定币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新的制度为稳定币正了名,帮助它摆脱偏见。稳定币曾一度被传统金融体系视为“只是其中一种奇巧投机的加密货币”,但如今,市场与监管机构已开始看到并且承认,稳定币可以成为合法、合规、可信、透明、高效的金融工具,并具备重塑支付、汇款及更广泛商业模式的潜力与价值。用户与机构首次能够基于统一明确的监管标准,对稳定币发行人及其产品进行审慎的评估。这不仅提升了市场的可预期性,也为稳定币的普及与应用提供了信心支撑。首批稳定币发行牌照在未来数月内就有望批出,这将为一个安全、可扩展、以及由合规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在迎接这一转机的同时,市场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理念分歧与顾虑。Web3 之所以能够吸引无数开发者、用户及投资者,正是因其具有高效、公开、去中心化、及打破地域限制等特质。为整个行业创造了广阔的试验空间和市场化的回报激励机制,并因此形成了围绕去中心化这一共同理念凝聚而成的全球化社区。然而,从业者们在拥抱监管合规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合理且必要的问题:当监管逐步介入、制度日益清晰,这样的“确定性”是否也可能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抑制了部分原生的创新动力与价值基础?
OSL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作为香港唯一上市且合规的持牌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平台,我们多年来致力于在坚持合规的道路上持续创新。7月25日,OSL宣布通过配股和发行新股集资23.55亿港元(约合3亿美元),其中约80%的资金将用于集团的全球性收购,和发展支付及稳定币在内的全球化业务。这是过去三年来,数字资产行业在亚洲范围内最大的融资项目,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稳定币合规路径发展的坚定信心,更彰显了投资者对OSL的战略方向,以及对公司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的高度认可。
稳定币的主要应用场景
稳定币正加速重塑金融交易方式,其中跨境支付被视为首要突破口。凭借近乎即时、低成本且具高度透明度的转账能力,稳定币有望缓解传统银行体系中常见的痛点,例如高额手续费及结算周期冗长等问题。对于以金融和贸易为支柱的香港经济而言,企业可借助稳定币优化国际汇款与供应链融资流程,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
除跨境场景外,稳定币亦将推动本地乃至跨境支付生态的革新,拓展无缝零售支付及点对点转账的渠道,从而提升对欠缺银行服务群体的金融包容性。同时,稳定币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资产代币化交易及智能合约生态中的关键作用仍在持续深化,不断推动可编程支付、链上资产抵押贷款等创新应用落地。
随着稳定币日益具备法律上的确定性,各类应用也有望更加合规与安全,为多个行业的大规模采用铺平道路。
传统金融的新机遇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政策,为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金融企业之间搭建起桥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合作空间。监管清晰度的提升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在涉足数字资产领域时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尤其是经许可的稳定币,作为一种受监管、价值稳定的金融工具,将更易于被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其服务体系,包括托管、结算及流动性管理等功能,从而使其能够在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为数字资产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进一步拓展专业化服务,例如围绕稳定币的支付处理、托管账户等业务,以支持加密货币企业在运营层面的具体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也将推动代币化证券、跨境贸易融资等创新金融服务的发展。通过遵守香港金管局的监管要求,传统金融机构将能够依托其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吸引数字资产公司开展合作,从而在本地金融体系转型升级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此外,该条例也有机会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收益来源,包括向零售及机构客户提供与稳定币相关的服务,例如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汇款、DeFi(去中心化金融)集成等解决方案,使其得以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金融与Web3金融的融合,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金融枢纽的领先地位,而OSL作为行业领先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者,亦将继续与各界合作伙伴携手前行,构建合规与创新并举的数字金融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