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扩大对华制裁名单,欲将数千中企纳入其中,不料坏消息抢先而至,美国政府迎来最危险的时刻。
美国商务部近期推出的子公司自动制裁机制,正在国际经贸领域掀起新的波澜。根据其下属工业与安全局颁布的新规,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其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将自动适用同等制裁措施,而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少数股权投资,也面临更严格的审查要求。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
这一政策调整看似技术性修订,实则蕴含着深层的战略意图。
研究机构(WireScreen)为《金融时报》提供的分析数据显示,此项新规预计将使数千家中国国有集团,及其他企业的子公司受到影响。
彭博社的报道进一步指出,美方这一举措经过长期酝酿,其核心目的在于构建更严密的技术封锁网络,防止受制裁企业通过子公司渠道获取美国的前沿技术。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美方在政策表述中避免直接点名中国,但其具体条款的设计明显针对中国企业。美方声称此举旨在弥补制度漏洞,遏制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制裁的行为,并将此视为应对所谓“技术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
针对这一政策变化,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作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是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推行单边主义的又一表现。
(中国商务部对此作出回应)
发言人强调,这种破坏国际经贸规则的行为,不仅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更将冲击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在维护企业权益方面,中方展现出了一贯的坚定立场。此前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名单”中,包含了6家美国核心军工企业。
据福克斯新闻网分析,这些企业在美国国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是美国唯一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船厂,英格尔斯造船厂则是美军主力战舰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些企业的受限,势必对美国军工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
就在美国强化对华技术管制的同时,特朗普政府却在国内面临严峻挑战。CNN获取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文件显示,白宫已要求各联邦机构,制定应对政府停摆的应急预案,其中涉及可能“永久性”裁撤部分岗位。
(特朗普政府正走向停摆)
这一不寻常的指令反映出美国政治体系内部面临的深层困境。就连美副总统万斯都不得不承认,美国政府正走向停摆。
然而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将关税政策,置于预算谈判优先位置的做法值得关注。美国国土安全部明确表示,即使政府停摆,关税征管工作仍将照常进行,这凸显出关税收入在政府财政规划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这种政策取向正在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在宏观层面,关税政策导致的通胀压力持续显现;在产业层面,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遭受重创,新季大豆对华销售数据为零就是明证。这些现象反映出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美国新季大豆对华销售数据为零)
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美国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华技术封锁力度,其背后是对新兴技术可能改变战略平衡的深度焦虑。此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技术管制体系正在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与财政部的制裁机制形成协同效应。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新规若能有效执行,将带来显著的政策效应。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过于严苛的管制措施可能产生反效果,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还可能促使相关技术通过其他渠道加速扩散。
而当前美国政府面临的多重挑战值得关注。在国内,政治极化现象日益严重,预算僵局持续难解。在国际层面,过度依赖制裁手段的外交政策,正面临越来越多国家的质疑。
(特朗普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战略框架。
从历史经验来看,技术封锁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短期内可能延缓目标国家的技术发展,但从长远看,反而会刺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持续投入和突破,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阻断技术交流的做法都难以奏效。中美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唯有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和共同发展。
美国政府需要认识到,对华技术封锁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反而可能加速全球科技体系的分化重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企业将失去重要的市场机会和技术合作空间,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