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今年华西等地,经历了罕见的长时间阴雨天气。
根据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测,未来十天,华西黄淮等地降雨偏多,北方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偏低。这也就意味着,秋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提醒人们,需要警惕!
今年秋雨为何如此“超长待机”呢?
很显然,长时间阴雨天气的背后,是冷暖空气的“持久战”。
秋季是冷暖转换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暖湿空气,尚未完全退去。而北方冷空气逐渐增强,两股势力较劲,最终形成了连续的阴雨。
在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谚语说法。
意思是随着一次次秋雨的到来,气温将会逐步下降。这种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便是冷空气活动频繁的结果。
从气候角度上看,进入秋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逐步南移,北半球的日照时间缩短。
这种情况,导致地面吸收的热量,一天天减少。而地面自身的辐射冷却也日益显著,使得人们对于“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感受,更加明显。
秋雨在中国文化中,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寄托。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正是对秋雨的生动写照。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面对持续秋雨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饮食养生方面,雨后养生,可通过食材祛湿健脾。如采用茯苓、山药、莲子、炒薏米等和排骨熬汤食用,调补脾胃、祛除体内湿邪。
茯苓山药粥、百合茯苓陈皮茶等,也是秋季防湿保健的佳品。同时应减少生冷食物和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降低身体代谢湿气能力。
穿衣方面,“洋葱式穿衣法”,是应对秋季温差的较好选择。即通过多层衣物的叠穿,使人们在面对温差变化时能灵活调整着装。
这种方式既保证了舒适感,又避免了因过度或不足着装而带来的不适。
持续降水会造成“高温不高,低温不低”的特点,特别是部分山区。由于空气湿度大,体感温度会更低,像浸在“冷水里”一样。
因此,老年人、儿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护,防范因温度大幅波动,诱发疾病风险。
另外,持续性秋雨,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秋收降雨多,收获的玉米粒含水量高,不利于储存。
如果不及时烘干,会导致发霉变质,影响收成。
连阴天气还造成光照偏少,影响秋粮灌浆和早中熟经济林果着色成熟上市。
同时,低洼农田、果园积水,田间湿度过大,不利作物根系呼吸,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
所以,应尽快采收并及时晾晒已经成熟的秋收作物,谨防阴雨造成的危害。
出行方面,注意防寒保暖,防雨防滑。
古代雨天出行方面,寻常人家穿蓑衣;达官贵人,则穿用绢丝制成、外涂油脂的“油衣”,其避水性好,与现代雨衣功能接近。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而如今,雨天出行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仍需要注意,降低雨天出行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