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不到两年、IPO募投项目严重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威力传动为何还要定增募资不超6亿元?
威力传动表示,本次定增的目的有二:打造西部风电增速器研发生产高地,强势切入增速器领域;加码风电齿轮领域投入,激发主营业务增长新动能。
预案显示,威力传动定增募投项目“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一期)”投资总额为20亿元,拟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为5亿元,完全达产后年新增风电增速器产能2000台。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较为残酷。上市后的威力传动,营收连续下降,扣非归母净利润连续大降甚至转亏,上市公司此时靠定增募资建设新项目就可以实现“强势切入增速器领域”、“激发主营业务增长新动能”?这些疑问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上市首年扣非净利大降86%第二年转亏
上市首年的2023年,威力传动交出了业绩“大变脸”的成绩单。
2023年,威力传动实现营收5.53亿元,同比下降10.65%;实现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下降39.6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7亿元,同比下降86.12%。就差700多万元,威力传动就会出现“上市即亏损”,IPO持续督导券商中信建投也刚好避开被罚的风险。
分季度看,威力传动2024年第一季度就亏损0.08亿元,刚好避开在上市当年就亏损的质疑和风险。
2024年,威力传动的业绩进一步恶化,实现营收3.45亿元,同比大降37.6%;实现归母净利润-0.3亿元,由盈转亏;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6亿元,由上一年度的微微盈利转为巨亏。
对于业绩“大变脸”,威力传动表示2024年亏损的原因有三:(1)受风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风电产业链下游降本压力向上游供应商传导,公司利润空间受压,影响了公司整体的盈利空间和毛利率水平;(2)在风机大型化趋势及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上游客户为进一步提高风机效率、降低成本,要求上游供应商配合实施改型,同时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载荷要求、质量要求,风电行业供应链中的产品需要较长的设计、开模及验证周期,影响了整体主机吊装进度,对公司产品交付进度产生一定影响;(3)公司新增约400名员工,导致工资及福利费用上升,期间费用增加。
威力传动的解释有一定合理之处,不过也明显反映出公司在整个风电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不仅与同行公司惨烈竞争,而且对下游大客户的话语权十分弱。
与威力传动营收连续下滑、净利润大降并转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所处的风电行业仍保持欣欣向上的状态。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2023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14187台,容量7937万千瓦,同比增长59.3%。2024 年全国新增装机 14,388 台,容量 8,699 万千瓦,同比增长 9.6%。
业绩“大变脸”背后:IPO申报前营收、净利润暴增数倍 财务真实性被连续问询
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是,如果威力传动IPO报告期包括2023年,最近几年都不可能在A股上市(包括北交所),因为不仅700多万元的扣非净利润达不到门槛,同比大降86%也会被质疑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并且,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技术又达不到未盈利企业申报上市的要求。
如果威力传动2023年和2024年关于业绩“大变脸”、由盈转亏的解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那说明公司正好在业绩相对好看的时候顺利IPO并募资6.4亿元。
事实上,威力传动曾在新三板挂牌,2017年6月2挂牌2023年7月摘牌。根据新三板和wind数据,公司2014-2019年期间的营收都没有超过1亿元,金额分别为0.16亿元、0.36亿元、0.64亿元、0.16亿元、0.35亿元、0.92亿元;2014-2019年期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3亿元、0.02亿元、0.003亿元、-0.07亿元、-0.02亿元、0.08亿元。
2021年6月,威力传动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公司最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是2020年。2020年,威力传动实现营收4.97亿元,同比增长438.2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76亿元,同比增长1,605.82%。
在IPO报告期内的2021年、2022年,威力传动的营收维持在6亿元以上,扣非归母净利润维持在5000万元以上,尤其是2022年刚过5000万元。
令人纳闷的是,为何威力传动IPO报告期(2020-2022年)的营收和净利润较前些年激增数倍并维持在高位,而上市后第一年的2023年扣非净利润就大降86%,上市第二年巨亏1亿元以上?公司财务真实性是否有保证?
事实上,IPO申报期间,交易所就对威力传动的财务真实性发出重点问询。比如,第一轮问询中,交易所要求保荐人和申报会计师说明对威力传动营业成本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采取的核查程序及核查结论。
第二轮问询函显示,交易所对公司及保荐人中信建投进行了现场督导。现场督导发现威力传动成本方面主要存在部分薪酬归集错误,存在单一ERP账户拥有账务处理的全部权限且在38台电脑登录的情形,交易所要求保荐人说明发行人财务报告是否可靠、相关内控是否健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