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市场呈现“结构分化、政策托底”的震荡格局,自主可控与资源类板块逆势走强,而科技成长赛道延续调整;港股市场则在科技权重股拖累下深度回调,恒生科技指数盘中一度重挫近5%,午后在半导体、贵金属板块带动下跌幅收窄。两市资金呈现“弃高就低”特征,政策驱动的结构性机会成为短期焦点。
驱动逻辑方面,政策与资金形成共振效应。在政策层面,中国对稀土出口管制的深化(覆盖半导体领域)、服务型制造政策的落地,以及对美国关税威胁的强硬反制,强化了市场对自主可控产业链的信心。资金层面,A股主力资金虽净流出399亿元,但稀土、半导体等板块逆势吸金,显示存量资金在科技主线内部轮动;港股南下资金单日加仓198亿港元,重点配置资源与科技龙头,与外资撤离形成对冲。此外,机构四季度策略普遍强调“防御+进攻”组合,稀土、国产软件等政策敏感型板块成为资金避险首选。
展望后市,政策导向与资金流动仍是关键变量。A股需关注三季报业绩披露期的结构性机会,尤其是稀土、半导体等板块的业绩兑现能力;港股则需警惕外部关税风险及科技股流动性压力。总体而言,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资源安全与科技自立主线具备长期配置价值,建议投资者聚焦政策支持明确、估值合理的细分领域。
主要指数表现
A股市场日内分化显著。上证指数低开后震荡回升,收盘微跌0.19%报3889.50点,守住3850点支撑位;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分别下跌0.93%、1.11%,科创50指数逆势上涨1.4%,显示硬科技板块韧性凸显。全市场下跌个股3634家,上涨1684家,涨停73家集中于稀土、半导体等政策敏感领域,跌停10家多为消费电子标的。资金面显示主力资金净流出398.64亿元,科技成长板块抛压显著,但北向资金在半导体板块逆势加仓。
港股市场波动加剧,恒生指数收跌1.52%报25889.48点,恒生科技指数跌1.82%报6145.51点,早盘一度跌至5980点低位。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198.04亿港元,逢低布局半导体等科技标的,与外资流出形成鲜明对比。
行业热点与驱动逻辑
自主可控与资源安全主线全面爆发:稀土永磁板块掀起涨停潮,四季度精矿价格环比上调37%至26205元/吨,政策端出口管制强化与新能源汽车需求共振推升板块估值。半导体产业链午后走强,国产替代逻辑下EDA工具、光刻机等细分领域持续获资金关注。
贵金属与周期板块避险属性凸显:贵金属板块午后拉升,多股涨停,现货黄金突破4070美元/盎司,美国银行预测明年金价或达6000美元的乐观预期强化板块配置价值。钢铁、环保板块同步走强,分别上涨1.49%、1.65%,受益于绿色低碳政策推进及四季度基建施工旺季预期。
港股结构性亮点与A股形成联动:国产软件板块受政策催化涨幅显著,稀土、半导体板块AH股联动效应显著,反映资金对政策驱动逻辑的一致性认可。
领跌板块与驱动逻辑
消费电子与科技成长赛道承压:消费电子板块受关税传闻影响大幅回调,网络游戏、HBM等前期热门赛道持续调整,分别下跌1.68%、1.09%,市场对高估值成长股的业绩兑现压力仍存。
新能源与汽车产业链分歧加大:光伏指数跌1.09%,液冷、CPO概念走弱,反映资金对赛道拥挤度的担忧;汽车零部件板块受关税预期冲击跌2.33%,但固态电池方向逆势走强,显示板块内部分化加剧。
投资策略建议
当前市场处于“政策预热+三季报验证”的关键阶段,四季度可围绕三条主线布局:
科技成长赛道立足产业趋势逢低布局:AI产业链重点关注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海外资本开支扩张预期下,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固态电池设备环节受益于龙头扩产,军工板块跟踪三季报订单数据,创新药关注政策风险出清后的估值修复机会。
周期与资源品把握“政策+供需”双驱动:贵金属短期回调提供配置窗口,全球央行宽松周期与地缘风险支撑金价中枢上移;稀土永磁兼具战略资源属性与新能源需求弹性,四季度价格上调有望持续;新能源链关注盈利修复信号,锂电材料、风电零部件在库存去化后或迎估值修复。
政策驱动机会聚焦“十五五”规划前瞻领域: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端制造(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设备)与自主可控(国产软件、EDA工具)是中长期主线,大消费板块关注“双11”促销与消费刺激政策落地,家电、食品饮料等低位品种或存轮动机会。
操作层面,短期优先配置政策确定性强的稀土、半导体及贵金属板块,规避消费电子等受外部关税冲击的出口敏感领域。中长期可逢科技板块调整布局AI算力与新质生产力方向,构建“政策安全垫+产业成长空间”的组合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