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基金最近宣布,旗下泉果泰岩3个月定开债基金清盘。该基金去年6月成立,为机构定制基金,刚成立时规模16.30亿元,此后持有人不断减持,到今年一季度时,只剩下1.9亿元。此次清盘后,管理该基金的基金经理戴骏已经没有在管产品。
更为棘手的是,明星基金经理赵诣管理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2022年刚成立时规模约99亿元,到今年10月18日首批投资者将过了三年锁定期,截至目前亏损20%左右。如果接下来几个月里不能有很好的上涨趋势,可能会面临部分投资者的赎回压力。这个产品目前规模为130亿元,占到公司整体规模的八成。
无论是董事长任莉、总经理王国斌,还是基金经理赵诣,现在可能都感受到一丝压力。
成立于2022年的泉果基金,因为拥有明星阵容而备受关注,如今的势能相比当初成立时的高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会如此?
从发行火爆到门庭冷落
2016年,王国斌从东方红资管董事长的位置上离任,投身一级市场,6年之后,他又重回二级市场,与老搭档、东方红资管原总经理任莉联合创立了个人系公募泉果基金,二人各持有35%的股权。当年在东方红资管,王国斌负责投研体系建设,任莉负责公司的销售体系,一同塑造了东方红资管曾经的辉煌。
团队经验和能力复制到泉果基金,又有了原来在国企时未能成行的股权激励,泉果基金自然会被高看一眼。再加上成立之初便引进了当时还如日中天的赵诣,后续又从老东家东方红资管接连引进了刚登峰、钱思佳、孙伟三位曾经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使得东方红资管更加被看高一线。
2022年10月,由赵诣管理的泉果基金首只公募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启动发行,在招行、邮储银行等渠道的大力售卖下,首日便大卖了85亿元,最终募资近100亿元。这是相当梦幻的开局,不过此后泉果基金并没有一直辉煌下去。
泉果旭源发行后的两个季度里,即2023年Q1和Q2,收益率分别为1.48%、-5.23%,表现一般,这影响了当年6月刚登峰在泉果基金首支产品的募资,再加上当时大行情不佳,最终这只产品募资20亿元左右,没能再现泉果旭源发行时的火爆。此后2023年底钱思佳在泉果基金首支产品发行时,募资规模降到了7亿元。
无论是赵诣,还是后来的刚登峰、钱思佳,都没能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业绩,泉果基金的势能似乎愈加衰减,到2024年9月明星基金经理孙伟发行在泉果基金的首支产品时,不得不舍弃惯用的三年持有期产品形式,改用了发起式基金的形式,即认购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即可成立。截至今年Q2该基金规模0.62亿元。
2024年4月和6月,泉果基金发行了由戴骏管理的泉果泰岩和泉果泰然两个债基产品,是泉果基金首次布局固收产品,发行规模分别达到20亿和40亿,如今泉果泰岩清盘,泉果泰然规模只剩下0.8亿元,已经交由钱思佳和徐缘管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Q2,泉果基金非货基金管理规模163.96亿元,居行业第108位。规模好于成立更早的中庚基金、朱雀基金等个人系公募,不过泉果基金大部分产品是三年持有期产品,客户买入持有三年才能赎回,目前赵诣、刚登峰、钱思佳管理的三年持有期产品均未到赎回期,这使得泉果基金得以保持了目前的规模。
三年持有期产品较多,源自王国斌在东方红资管时就偏爱“长钱”,期望让基金经理不被频频的赎回影响,更专注投资,同时也让投资者长线投资,避免过频的交易影响收益。设计的初心是好的,但如果投资能力跟不上,三年持有期产品又成了基民的束缚,只能眼看着基金亏损还不能止损。从东方红资管到泉果基金都有这样的情况。
2022年10月18日成立的泉果旭源,首批投资者还有三个月就过了三年持有期,目前亏损19%,如果接下来的Q3赵诣不能有出色表现力挽狂澜的话,预计会有一批基民赎回,对泉果基金的规模会有不利影响。
“错付”赵诣
发展到现在,泉果基金并不算差,但与设立之初的高光相比,还是暗淡了不少,并没有达到很多人的预期。直观来看,主要是源于基金经理业绩一般。
2022年3月,还在农银汇理基金的赵诣自己发了一封公开信,突然宣布离职,之后农银汇理才发公告官宣了赵诣的离任,这在当时还引起了较大关注,毕竟这跟正常的离职程序不一样。
离开管理规模达400亿元、曾经在2020年创下全市场收益冠军的岗位,加盟即将成立的泉果基金,赵诣还是相当有魄力的。赵诣如此心急加盟泉果,也体现了泉果当时的吸引力确实很大。
不过赵诣此后在泉果基金的业绩表现再一次表明,基金经理短期业绩的高光,往往大部分是来自时代的β,而非个人的α。在高光业绩背后,基金经理往往高估了自己,当β不再时,业绩的持续性堪忧。
Wind数据显示,赵诣管理泉果旭源快三年了,截至目前(2025.7.21)亏了近两成,较基准的超额回报为-33.5%,期间最大回撤-46.93%。从年份看,2023年亏损较多,为-26%,2024年有所恢复,收益率1.89%,今年以来收益7.86%,与今年以来9.75%的偏股基金指数涨幅相比,略差一些,同类排名在前60%。业绩中游偏下,与2020年炸裂的业绩没有可比性。
赵诣当年获得业绩冠军,是靠重仓了当日如日中天的新能源。他管理的农银汇理工业4.0基金收益率达到162%,重仓的基本都是动力电池、光伏上下游的大盘股。2021年新能源余威仍在,赵诣管理的产品收益率多数能达到40%左右。到泉果基金后,赵诣依然重度依赖新能源,在新能源饱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行情下跌的情况下,赵诣与新能源一损俱损,业绩滑坡。2024年赵诣做了一些调整,重仓股中加入了腾讯、美团、快手等港股互联网龙头,又加入了少量机械类中小盘股,调低了新能源的仓位,业绩才有所恢复。
赵诣并不认可“新能源基金经理”的标签,他是机械研究员出身,管理的也多是全市场基金,在新能源热潮兴起之前,也曾重仓过医药、金融、军工等板块。只不过新能源产业在2020年的兴起,比较符合赵诣“景气行业、优质龙头、长期持有”的投资框架,才有了之后的重仓以及登顶的业绩。
作为偏向景气度投资的选手,赵诣当初新能源顺理成章,但在2023年后新能源面临产能过剩、渗透率大幅提升、板块估值提升筹码集中的情况下,依然在新能源里打转,没能在AI产业链、机器人、军工等成长板块中寻找到优质机会,就不得不说是失误了。2023年至今,虽然整体是低估值、红利风格占优,但成长风格里还是有不少机会的,赵诣没能把握住,体现了当下投资视野的局限性。
在今年二季报中,赵诣重申依旧看好新能源,将新能源视为“可能出现困境反转的方向”。跌了很久的新能源也许真能困境反转,不过问题在于新能源深陷“困境”之时,赵诣也并没能在仓位上及时调整,与注重“长坡厚雪、行业格局优化”的投资理念并不一致。
除了赵诣,王国斌从老东家东方红资管挖来的刚登峰、钱思佳、孙伟,也都是有一定实力的选手,在泉果基金表现也不算差,得益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A股上涨行情,截至目前三人管理的产品都是盈利的。不过三人在东方红资管的最后两年里正值A股大调整之时,都有较多的亏损。
三人都是东方红资管投研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质量价值风格基金经理,投研框架上也有着比较深的东方红特色,即选股上自下而上,比较重视公司质地与估值,重点观察持续盈利能力、竞争格局、商业模式、治理水平等维度,同时在产业上寻找空间大的行业。按照框架,选出来的个股大多是大行业里的白马股,如在今年二季度,三位基金经理大多重仓了腾讯、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立讯精密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三位基金经理更多是围绕沪深300做指数增强,行情好时业绩能跟得上,但又很难出类拔萃。
对于一家还在创业期的公募来说,现阶段比较需要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成为公司的门面,形成规模,把公司根基立住。现在来看无论是成长风格的赵诣,还是价值风格的刚登峰、钱思佳、孙伟,都还没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个人系公募容错率低
王国斌在创立泉果基金后,在投研体系的打造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能吸引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加入,也是公司的投研文化与王国斌的个人影响力使然。
从基金经理风格来看,泉果基金注重成长风格与价值风格的搭配,形成互补。按照刚登峰的说法,公司有和而不同的投研文化。基金经理能够坚持个性,大家不仅能分享投资见解,也能争辩和碰撞观点。
投研体系上,形成了全行业覆盖,注重研究的全面性。钱思佳提到,公司在讲评深度报告时,会刻意设置一个反方辩手,用对立面的视角提出质疑,补足研究的盲点。
不过到现在泉果基金的业绩并不算出色,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系公司规模小,平台能力还不够强,更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对基金经理个人表现的容错率很低。对于头部大厂来说,引进的基金经理业绩不佳,甚至离职,影响都不大,平台很大,并不囿于某个人的表现。个人系公司基金经理数量很少,引进的单个基金经理是否成功,对公司影响极大。
目前来看泉果基金引进了一位成长风格基金经理、三位质量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在策略上并不算成功,与公司成立后的A股风格行情大体上不匹配,基金经理又没有展现出超强的个人能力在适合自己风格的阶段行情中做出出众的业绩,当下的暗淡也就难以避免了。
另外从整体发展策略来看,个人系公募因为投研人员数量少,容错率低,更需要从稳定性强的资产或者风格做起,形成基本盘,而非波动性更大的成长风格与质量价值风格。出错概率更低,才能稳扎稳打,逐渐把业绩和规模做起来。
自2015年3月国内首个个人系公募泓德基金成立以来,到目前已经有27家个人系公募。从个人系基金公司发展来看,目前发展较好的,基本都以稳定性强的债基为主,包括唯一规模过千亿的鹏扬基金,以及规模在400亿-600亿之间的惠升基金、蜂巢基金、汇安基金,在债基形成一定发展基础后,再补强权益这个弱项,鹏扬基金到现在权益还是很弱,不过最近一年里陆续引进了宏利基金的张勋、银华基金的王海峰,都是有一定实力的权益选手,也体现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以权益为主的个人系公募,曾经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当时拥有丘栋荣的中庚基金,聚焦深度价值风格,波动性更低,曾经实现了规模排名的上升,从成立之初的行业110名,曾经上升到2023年的75名左右。可惜在丘栋荣离职后,原有风格难以持续,规模快速下滑。
聚焦波动性强的主动权益产品的个人系公募,发展都难言成功。泓德基金与睿远基金都是个人系公司中比较知名的两家,也都是和泉果基金一样,主打权益投资,拥有知名度高的创始团队,也都有明星基金经理,不过这两家也都在辉煌后经历了较大滑坡。
泓德基金打造了邬传雁、王克玉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行情好的2020年一度规模过千亿,排名行业第33位,之后随着邬传雁、王克玉业绩的滑坡,公司规模也大幅下滑至当前的423亿元,规模排名已经下滑至82位。睿远基金明星团队也相当耀眼,从陈光明到傅鹏博、赵枫,都是比较有市场号召力的,曾经进入到行业60名左右。不过在傅鹏博、赵枫业绩下滑后,现在公司排名在80名左右。
这些都是平台能力较弱、更依赖少量明星基金经理的中小基金公司,又以稳定性不足、更容易陷入波动的成长风格、质量价值风格权益资产为主,当基金经理陷入业绩困局,公司会马上陷入规模下滑、排名滑坡的下降通道,容错率很低,想要一直向上进取是很难的。
与个人系公募一样,多家外资公募也是规模较小,但与个人系公募相比,外资公募容错率会高一些,主要是外资公募有实力强劲的股东,可以持续增资。个人系公募没有可以持续投入资源的股东,如果选错了方向,发展起来会比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