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在这波企业赴港热潮中,也出现了长春高新的身影。
9月29日,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家“生长激素茅”也正式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最开始的长春高新是一个地方产业平台,主业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如今已成为一家领先的创新驱动型医药集团,业务覆盖治疗性生物制剂、化学药品、疫苗及中成药,涵盖中国所有主要药物注册类型。
长春高新曾于1996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000661.SZ,此时距离长春高新在深交所上市已过去近三十年。
2021年5月长春高新股价曾超过485元/股,至2024年9月10日下滑至75.67元/股,目前在缓慢爬坡当中。10月10日收盘时,长春高新股价为136.3元/股,总市值556.02亿元。
业绩成色
长春高新的赴港上市推进迅速,今年6月30日,长春高新董事会审议通过启动H股上市相关筹备工作议案,短短三个月后,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此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创新管线的临床试验、潜在全球合作及共同开发、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以及营运资金。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长春高新由长春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控股,由超达集团(公司单一最大股东)持有约18.69%权益,超达集团由龙翔集团全资拥有,龙翔集团则由长春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旗下国有企业持有约84.41%权益。
长春高新通过四大主要子公司覆盖多个领域,业务范围广泛。在最早期,长春高新的业务专注于长春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项目开发,上市后将业务重心转向医药行业。
目前,该公司则拥有长春金赛药业、长春百克生物、长春高新地产及吉林华康药业四大主要子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来自长春金赛药业。
在众多亏损的药企中,目前尚在转型期的长春高新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业绩,其营业收入主要有四大来源,分别是基因工程/生物类药品、中成药、房地产和服务业,其中基因工程/生物类药品的占比最高,也是毛利率最高的品类。
但也需要注意到,2024年以来,长春高新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六个月,长春高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6.27亿、145.66亿、134.66亿和66.03亿元;相应的毛利分别为111.12亿元、125.22亿元、115.43亿元和55.04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42.15亿、47.76亿、27.08亿和9.32亿元。
2024年,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主要系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和高新地产收入下降影响,归母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下降43.01%。
下滑趋势并未扭转。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03亿元,同比下降0.54%,主要系百克生物、华康药业营收下降所致,实现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比下降42.85%。
在房地产业务方面,长春高新通过全资子公司高新房地产在长春市维持小型房地产业务,主要从事长春地区住宅及商业地产的开发,房地产项目主要包括高新·容园、高新·臻和高新·海容广场。
目前,长春高新房地产业务正加速向轻资产模式转型,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资金效率。从营收占比来看,在过去的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六个月,长春高新销售均主要来源于销售药品类,所占营收比重分别为94.6%、93.4%、94.1%和92.8%;房地产开发所占营收比重则分别为5.1%、6.3%、5.6%和6.8%。
销售药品的毛利率也显著高于房地产开发,上述期内,长春高新销售药品的毛利率分别为91.6%、90.4%、89.4%和88.6%,房地产开发毛利率则仅为26%、22.5%、26.5%和14.3%。
医药科技创新
目前,长春高新已进入“单一大单品驱动业绩增长”向“多款创新药驱动的业绩增长”的转换关键期。
现在的长春高新已成为一家专注于医药科技创新领域,实施产业投资的企业集团,明确以生物制药为主、房地产为辅的产业定位,形成基因工程药、生物疫苗、现代中药三大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了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高新地产“四驾马车”鼎立的发展格局。
招股书显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长春高新是国内少数在上述药物类型均实现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全产业链能力的制药企业之一。2024年,长春高新的制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7亿元,连续四年实现100亿元以上规模。
据悉,自2021年以来,长春高新推行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举措,在创新型药物及技术平台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
于往绩记录期间及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长春高新成功推出13种新药产品,包括带状疱疹疫苗(截至目前首个及唯一一个国内研发的带状疱疹疫苗)、注射用Firsekibart(金蓓欣)(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国首个1类创新生物药)、黄体酮注射液(II)(金赛欣)(中国首个皮下注射的水溶性黄体酮注射液并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等。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长春高新拥有逾40种处于临床阶段或已提交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的候选药物,其中包括14种处于III期临床或新药上市申请(NDA)阶段的候选药物及15种1类创新药。
目前,长春高新已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女性健康、免疫及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疫苗及中成药领域建立了强大、多元化和创新的产品组合。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上市销售逾45种商业化药品,包括20多种全球及/或中国同类首创产品。
截至同日,长春高新拥有超40个临床管线和已经递交IND申请的管线(14个处于II期临床试验或NDA阶段),亦正在推进专有技术平台下的多个临床前项目。
热浪中赴港上市
10月3日,据港交所披露易公告,截至2025年9月30日,共有277家企业(含主板和创业板)处于IPO排队状态。根据港交所《2024年上市委员会报告》,去年全年仅审理了80份上市申请。
另外,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港交所完成68宗首次公开募股(IPO)项目,较去年同期的45家增加23家,增幅为51.11%;募资总额达到1823.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募资额的557.53亿港元大幅上升228%,募资金额超2024年全年的881.47亿港元。
“过去一年,香港交易所见证了中国科技力量的集中爆发,也见证了全球投资热情重回港股市场。”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9月初出席活动时表示。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指出,A股龙头企业港股上市热潮,是政策利好、企业全球化与全球资本再配置三重宏观力量共振的结果。
比如,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随后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对符合特定条件的A股公司开通快速审批通道。
根据新规,满足市值至少达到100亿港元,并且在递交上市申请前的两个完整财政年度内,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A股上市相关法律法规的A股公司,便可按照快速审批流程进行审批。新规之后,符合资格的A股公司的快速审批流程能够大幅缩减审批时间。
所以,今年尤其多A股企业通过“A+H”进行两地上市,长春高新便是其中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技术、资金和行业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共振下,今年创新药企业迎来可观涨幅,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持续猛攻,创新药可以说是港股市场今年以来亮眼的板块之一。
以港股创新药ETF为例,截止10月10日收盘,年内涨幅超100%,最大涨幅更是超过130%。
市场分析普遍对创新药产业长期趋势表示看好,认为随着国内创新药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通过授权出海的方式实现全球商业化,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长期看,创新药仍是国内医药投资最重要、弹性最大的主线。
正如长春高新于招股书中称,近年来,创新药研发已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市场的主要动力。恶性肿瘤、免疫及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审批呈上升趋势。
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达11715亿元,且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505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8.9%。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今年也迎来了超过10家上市的创新药公司。比如9月19日,劲方医药在港交所正式挂牌,其暗盘价最终报价41.22港元/股,较发行价20.39港元/股上涨102.16%。开盘后,该企业股价一度高涨至50.20港元/股的高位,随后小幅回落,收盘报43.42港元/股,较发行价涨幅仍达112.95%。
而该企业在认购期延续今年来创新药企业火爆的打新行情,创下2662.79倍的公开发售认购倍数,申购资金接近3500亿元,每手获配比例低至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