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的投资额比计划更高,达到了1020亿元,小米的研发实力进一步夯实。研发人员从2020年底的10401人增加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约22641人,实现翻倍增长;全球授权专利数量也从2020年底1.6万件增加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4.3万件,增幅高达168%。2020年,小米还未入选全球5G必要标准专利榜,但在2024年,已经成为全球第八,中国第三。
9月25日,小米发布了新一代旗舰小米17系列,这既是小米过去五年巨额研发投入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小米开启新一个五年,继续死磕硬核技术的信号。
跨代“17”超越“17”
2021年底,小米首次宣布在产品上对标苹果、学习苹果。一直到2024年10月,小米对苹果而言仍然是“追赶者”,当年9月,iPhone 16系列正式发布。1个月后,小米15系列上市。虽然两者在性能上已经不相上下,但简单从数字层面来看,小米15系列和iPhone 16系列仍然差了一代。
2025年,小米的数字旗舰进行史上最大战略变阵,小米17系列产品线全面对齐苹果,升级标准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直面苹果iPhone 17系列的竞争。
其中,小米17定位于小尺寸科技旗舰,是iPhone 17的直接竞争对手;小米17 Pro则全面对齐iPhone 17 Pro,定位于小尺寸全能影像旗舰;定位于顶级全能影像旗舰的小米17 Pro Max则全面对比iPhone 17 Pro Max。
很多人认为小米如果只是在数字上和iPhone对齐,就敢言对标苹果,属于言过其实。但实际上,小米的跨代“17”已经在多个方面超越了“17”。
回看手机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交互迭代、创新的历史。基于塞班系统的按键形态,诺基亚的全键盘引领了一代设计风潮。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推动了物理键盘过渡到屏幕的触控操作。2017年发布的iPhone X和2019年面世的三星折叠屏手机,推动了全面屏主导的形态创新,但体验上的创新有限。
小米17系列开创的背屏新形态和交互创新就是全面对标iPhone 17系列的利器。首创的“妙享背屏”为智能手机带来了全新交互体验,既有个性化的表达,又有实用性的功能。而在交互创新的背后,又是小米在屏幕、电池、影像三大国产技术上的突破。
“妙享背屏”支持个性时钟、AI人像壁纸、AI萌宠壁纸,让每个人、每款手机都能与众不同。同时还支持听歌、打车、外卖等重要信息通知。背屏实用性大提升,支持背屏自拍、大头贴模式、背屏帮拍等影像新体验,还可以一键将取餐号、二维码、照片等信息PIN到背屏。此外,“妙享背屏”还特别推出掌机模式,戴上专属手机壳,秒变复古游戏机。
多出的一块屏,小米用体系化的技术突破进行支撑,提升用户体验。在屏幕技术上,小米17全系搭载全新M10屏幕发光技术,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发光效率达到82.1cd/A,是国产发光材料在发光效率上首次实现国际领先。这既是屏幕技术的创新,也是材料研发的突破。
电池技术上,小米17全系搭载小米金沙江电池,含硅量高达16%、能量密度最高达894Wh/L,这是小米旗舰史上最大容量、最高密度、最高硅含量电池。其中,小米17 Pro系列还首次采用L形封装异形叠片电池技术,大幅提升空间利用率,实现了电池技术和结构设计的双重突破。
小米17 Pro系列搭载了全新“徕卡光影大师”影像系统,首次采用国产第三代高动态技术LOFIC,可实现媲美专业相机的超高动态范围,逆光抓拍更清晰。小米17 Pro和Pro Max机型还分别采用了潜望式徕卡浮动长焦和超聚光棱镜技术,实现长焦实力和镜头结构的全新突破。
竞争之外,小米17系列也对苹果生态实现了友好度更高的兼容。基于小米17系列的交互创新,用户可以在iPhone上提醒小米手机通知,在小米手机上提醒iPhone通知,甚至可以在iPhone上镜像小米手机回复消息。妙享桌面也可以扩展至支持iPad、MacBook,实现了跨端解锁、Mac无线副屏,应用多开、窗口调节等操作。
此前,小米手机逐步实现了对iPhone的单点超越。经过过去五年的持续探索,小米17系列已经具备正面迎战iPhone 17系列的实力。小米17系列还全球首发了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最新一代3nm工艺,CPU性能比肩A19 Pro,GPU相比A19 Pro提升34.6%,性能功耗全面领先。
雷军在年度演讲中表示:“过去五年,无论对小米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场彻底的蜕变,我们用五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灵魂。”
下一个五年:小米维持高强度投入,持续突破
小米押上创业十年的家底,换来了新一轮的产品突破周期,正如雷军说的那样,对小米和他个人也是一次强筋健骨的塑造。
如今,相比小米经历的高光时刻,曾经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是宝贵的经验。2021年,随着创始团队的陆续隐退,雷军首先重塑核心管理层,陆续包括卢伟冰、曾学忠、王晓雁、林世伟、刘伟等外部核心人才并委以重任,还在内部提拔了朱丹、屈恒、许斐、张剑慧等一批年轻高管。
小米度过了管理团队换血的动荡时期,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同样是2021年,重启的芯片自研项目和造车则面临业务的大幅滑坡和营业收入15%的下跌。内部随即出现质疑的声音:“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
在2022年8月的一场内部研讨会,气氛凝重,士气低落,最终雷军用坚定的支持为整个团队注入信心。没多久,中国芯片行业的一场突发地震再次令小米芯片自研面临质疑,在“九死一生的困难”面前,雷军再一次亲自安抚整个芯片团队,明确了“小米不会放弃自研芯片”。
小米的芯片、汽车和手机业务在成功之前,其实经历了多重波折。回顾过去的五年,雷军更加明确了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向核心技术研发再投2000亿,超过几乎所有科技巨头公司的同期水平,制造小米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
在2025年年度演讲上,雷军分享了他从好朋友,也是凡客前创始人陈年上得到的启示:“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55岁正是闯的年纪。”
在小米十年的时候,雷军果断决定投入小米创业开始积累的家底,推动小米从破局走向全面布局,在“人车家全生态”、高端化和核心技术创新上实现全面丰收。展望下一个五年,55岁的雷军仍然展现了折腾和改变的勇气,带领小米实现新一轮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