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界又新增一起并购案。
8月28日晚,芯原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芯来智融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芯原股份目前持有芯来智融2.99%股权,通过本次交易拟取得芯来智融全部股权或控股权。
芯原股份是我国排名第一的半导体IP供应商。今年上半年,芯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4.49%;新签订单16.56亿元,同比提升38.33%,主要为芯片设计业务及量产业务订单。其中,其芯片设计业务新签订单7.84亿元,同比增长141.32%;量产业务新签订单6.65亿元,同比增长 39.60%。在今年第二季度,ASIC业务中设计收入新签订单超过7亿元,环比增长超700%,同比增长超350%;量产业务新签订单近4亿元。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表示,“这样订单大幅增长的数据,是芯原过往没有的。”
得益于近期大盘整体向好以及公司出色的业绩表现,截至8月28日收盘,芯原股份股价报153元/股,总市值为804亿元。
从业务上看,芯原股份拥有自主研发的六大类处理器IP,包括图形处理器IP、神经网络处理器IP、视频处理器IP、数字信号处理器IP、图像信号处理器IP和显示处理器IP,同时还拥有超过1,600个数模混合IP 和射频IP,并在14nm/10nm/7nm/6nm/5nm FinFET 以及 28nm/22nm FD SOI 工艺节点上积累了丰富的芯片流片经验。依托其自有的IP资源,公司已经推出了多样化的软硬件芯片定制平台解决方案,专注于人工智能(AI)应用领域。随着大算力需求推动SoC(系统级芯片)向SiP(系统级封装)的转变,公司正通过接口IP、Chiplet 芯片架构、先进封装技术以及面向AIGC和智慧出行领域的解决方案等多方面努力,不断推动公司Chiplet技术和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据介绍,芯原NPU IP已在全球91家客户的140多款芯片中获得采用,覆盖了服务器、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10多个市场领域,相关芯片出货已经近2亿颗。芯原的NPU可为移动端大语言模型推理提供超过40 TOPS算力,并且已经在知名企业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中量产出货。
本次芯原股份有意向并购的芯来科技属于同业企业,主要都是靠销售自研的半导体IP和提供相关设计服务来获取收入。
芯来智融成立于2018年9月20日,法定代表人为胡振波,注册资本为501.16万元,是国内RISC-V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自公司成立以来,芯来坚持自研,打造了N/U、NX/UX 四大通用 CPU IP 产品线和NS、NA、NI三个专用CPU IP产品线,完整构建了覆盖32位到64位、通用与专用并行发展的产品体系。目前已有超过300家国内外正式授权客户使用了芯来科技的RISC-V CPU IP,遍及AI、汽车电子、5G通信、网络安全、存储、工业控制、MCU、IoT等多个领域,累计出货量已经达到了数亿颗。
RISC-V领域也是芯原股份的主要业务方向之一,其在近期公布的半年报中提到,“公司积极开拓RISC-V市场,已与赛昉科技、嘉楠科技、先楫半导体等多家RISC-V领先企业达成合作。截至报告期末,芯原的半导体IP已经获得RISC-V主要芯片供应商的10余款芯片所采用。”
在业界看来,本次并购,有望帮助芯原更好的切入RISC-V芯片设计领域,可以为客户提供RISC-V芯片设计所需的几乎所有IP。也将帮助芯原股份从“接口/加速 IP 供应商”升格为“具备 CPU 话语权的全栈 IP 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半导体行业内的并购虽多发,但实际达成的却没有想象中的多。上半年汇顶科技并购云英谷告吹,华大九天也没能按照预期收购芯和半导体,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双方在交易价格上没有谈拢。晨壹投资分析认为,“投资人数量多背景多元,对并购交易的诉求和决策机制都不同,进一步增加了交易的复杂度”。
对于这个并购案中存在的难题,此前戴伟民曾在会上表示,“在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浪潮中,并购后的整合难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和投资者的主要挑战之一。文化差异、管理风格不一致以及业务复杂性,往往导致融合困难。然而,校友公司之间的并购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校友之间的信任为并购后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公开资料显示,戴伟民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1978级校友,而胡振波则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微电子学院硕士。除了芯来科技在IP领域和RISC-V领域的优秀表现外,以及芯原股份在RISC-V领域的拓展战略外,两家公司创始人之间的校友情谊或也是推动本次并购案产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