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于近日在北京石景山正式投入运营。该训练场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这一重要基础设施的落成,既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落子”,也为全国各地训练场建设提供了“北京样本”,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具身大脑”进化,推动其早日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规模化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
超万平方米多元场景,搭建未来产业“练兵场”
步入训练场,仿佛提前看到了“未来世界”。上万平方米的空间内,1:1还原了工业智造、智慧家庭、康养服务和5G融合四大类共16个细分场景。
训练场内,还能看到身高1.66米的“夸父”(Kuavo)人形机器人正在各个场景中刻苦“练习”。通过VR设备、动作捕捉系统等先进装备,机器人学习着空箱回库、物料分拣、称重打包、产品装箱等实用技能,执行成功率达95%以上。目前,这些机器人已掌握20多项原子技能,能够胜任搬运、巡检、导览、配送等多种任务。
负责人表示,该训练场产出数据全部来源于真机运行,支持跨本体、跨场景迁移使用,有效解决了行业面临的数据质量差、获取成本高、迁移难度大等痛点。基于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数采平台,通过采集、清洗、标注、导出四个环节,以及“自动+人工+模型”三重质量评估,实现了数据高质量交付。经专业机构认证,单条数据合格率达到99%。
“以往各企业分散采集训练,就像‘小作坊生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技术人员介绍,“现在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数据生产,我们能够为整个行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数据服务。”未来,依托海量真实数据,团队还将进一步推进数据标准制定和模型训练工作,通过交互式训练等方式,构建从单机控制到群体协作的完整训练体系。
突破数据瓶颈,赋能具身智能产业标准化发展
数据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核心要素。当前,具身智能行业面临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多模态数据采集门槛高、数据规模与场景泛化能力不足等痛点。尽管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为机器人实现跨平台、跨场景泛化能力提供了技术路径,但其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高质量、大规模训练数据的支撑。同时,仿真数据、合成数据等无法完全复现真实物理交互、传感器噪声、环境动态扰动、执行器延迟等细节,而真机数据是模型从“纸上谈兵”走向“现实落地”的关键桥梁。
“训练+应用+孵化+科普”四位一体,打造全国具身数据服务平台
依托先进技术与产业资源优势,训练场创新性地构建了“训练+应用+孵化+科普”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将打造面向全国的具身智能公共数据服务底座平台。在提供高质量数据服务的同时,训练场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通过产业基金支持创业孵化与赛事培育,并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积极推动各界参与应用场景开发。
在训练板块,平台提供具身语料服务和数据交易支持,推进商业化闭环与行业标准建设;在应用板块,联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聚焦工业、养老、商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具身大脑”;在孵化板块,通过资源对接与产业基金扶持,加速垂域初创团队孵化,并打造“第一届具身智能操作任务挑战赛&创业启航营”,形成“赛孵联动”创新机制;在科普板块,培育数据采集、标注、运维等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开展研学实践,推动典型应用的开发与推广。
该训练场的建成投用,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这座人形机器人“技能培训学校”,将通过场景化实训,帮助机器人掌握更多本领,使其不仅“会干活”,更能“干好活”。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机器人在这里“毕业上岗”,人们有望在工厂、物流园区、养老机构等更多场景看到它们忙碌的身影,真正实现智能机器人服务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