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肺炎,至今仍对人类虎视眈眈。
9月13日,在“2025疫苗科学高峰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指出:肺炎链球菌是中国大陆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体。中国疾控中心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9~2019年间,肺炎链球菌在该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中占比达38.5%,高于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及流感病毒;我国超过20%的健康儿童鼻咽部携带肺炎球菌,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高致病性肺炎球菌危害儿童
肺炎虽为古老疾病,但其与细菌之间的关联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被证实。抗生素问世前,肺炎球菌感染对人类具有致命性。直至疫苗及有效抗菌药物出现,肺炎球菌性肺炎才逐步得到控制。
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既可致侵袭性肺炎球菌病(IPD),如脑膜炎、败血症,也可引起非侵袭性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
疫苗与药物已问世,为何中国儿童仍频频受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梁晓峰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肺炎球菌性疾病呈现“六高一低”——儿童携带率、病例数、幼儿占比、并发症、耐药率、死亡率高,疫苗接种率却极低,危害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病例数居全球第二,占全球总病例12%。
一项2019~2021年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IPD患儿中87.0%为<5岁儿童,其中53.6%为2~5岁幼儿;每年约有8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疾病,每4例<5岁肺炎球菌脑膜炎患儿中就有1例死亡。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郝元涛在论坛上表示,IPD凶险源于三大挑战:一是不合理用药——近一半儿童IPD患者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增加了重症及死亡风险;二是耐药突出——东亚地区儿童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于全球均值,我国IPD患儿多重耐药率高达46.1%;三是经济负担——IPD治疗费用远高于其他常见儿科疾病,家庭压力沉重。
IPD“可防可控可治愈”
WHO已将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然而我国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接种率仍处低位。曾光透露:2019年全球儿童3剂次PCV接种率约47.9%,而我国仅7.3%,巨大差距导致我国IPD呈现“六高”态势。
“疫苗接种是最成功、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既能降低发病率,也能节约后续医疗支出。”曾光强调。
但,疫苗犹豫成为低接种率的“绊脚石”。
我国不仅接种率低,且区域差异显著,根源在于知识普及不足与疫苗犹豫并存。
梁晓峰指出,犹豫不仅源于对安全性、有效性的科学认知缺失,也与健康信息可及性、社会文化规范及个体健康素养密切相关。
梁晓峰建议,破解疫苗犹豫需要三把钥匙:透明沟通、个性化教育、权威信源。应多部门联动,拓宽科普渠道,提升公众接种信心。
“从保护力看,PCV13可覆盖约90%的IPD致病血清型,接种后血清型抗体应答率(IgG≥0.35 μg/ml)接近或达到100%。”辉瑞中国战略联盟事业部总经理金肖东介绍,“PCV13已为中国逾1000万儿童筑起免疫屏障,我们将继续加速创新疫苗引入,满足更广泛人群的健康需求。”
区域不均衡亦待破解。2017~2021年,50%以上PCV13接种报告来自东部地区,中西部仅占36.8%,这与经济发展、公卫人力及公众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上药科园贸易董事长兼总经理楚晨曦表示:“我们拥有深入基层的疫苗分销网络,可提升疫苗在基层和边远地区的可及性。”
“面对疫苗犹豫与覆盖缺口,必须进一步强化PCV预防接种,顺应国家‘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郝元涛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