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端的研发制造搬到中国实现本土化,这是全球光学巨头蔡司这些年“一以贯之”的行动。
从德国总部决定在中国自购土地建立工厂,到运营一周年后实现营收翻番,成为全球显微镜出货量最大的工厂,蔡司苏州研发制造基地(下称“蔡司苏州”)的持续进阶成为外资在华持续加码的最新例证。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和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加剧,全球实际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两位数下降,中国吸引外资亦不乏挑战,但中国始终是跨国企业不可能忽视的重要市场。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外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高端产品在华本土化
作为蔡司集团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核心支点,蔡司苏州开业一年后,较此前实现营收同比翻番,达7.6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三款高端显微镜本土化制造落地,标志着蔡司成为业界首个在激光共聚焦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领域实现在华生产交付的国际厂商,也由此实现了核心显微镜产品线在中国的全面“本土化”。
“中国是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增速也在全球领先。”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谢磊在9月5日的开业一周年庆典上告诉第一财经,苏州工厂的营收翻番超出预期,对于中国业务始终保持信心是蔡司持续加大投资的关键。自3年前总部选择购地自建厂房而非租赁,就展现出其对中国本土化的长期承诺。这是集制造与研发为一体的基地,其产品和方案不仅仅面向中国,还将输出全球。
此次在苏州工厂首产下线的三款高端显微镜产品汇聚了蔡司在光学与电子显微成像领域的最新成果。面对去全球化的杂音以及部分制造业回流欧美的趋势,蔡司为何坚持将高端产品搬到中国?
谢磊表示,首先,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进步十分明显,这是高端产品能够顺利引入中国的一大原因。其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长三角地区更是皇冠上的明珠,具有匹配的高端供应链,这样的生态为蔡司高端产线不到半年就在中国顺利落地提供了保障。
在他看来,中国作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当地业务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全球业务的表现,而“能解决中国客户的问题,就能解决全球大部分客户的问题”。伴随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本土客户的需求越来越高端,也成为他们洞察未来行业趋势、保持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赛场。
面对国产化替代趋势和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激烈竞争,谢磊认为,良性的竞争只会促进整个行业技术的共同进步。本土化是集团的战略,蔡司中国也必须像本土企业一样参与竞争。许多中国头部企业都在自我加压做到极致,整个生态圈的进步也促使他们始终站在世界技术的顶端。他举例说,蔡司为中国新能源电池客户提供安全性检测设备,两年内就让原本需要1分钟检测一块电池的效率提升到了5秒,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推动他们加速迭代。
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中国区总负责人王淼对第一财经表示,在推动本土化的过程中,他们并不担心来自当地供应链的竞争,相反,本地供应链的提升激励着他们把更多高端技术引入中国市场,和本地客户共同探索未知领域。作为全球光学与光电领域的技术领导者,蔡司的中国团队正在成为驱动全球技术突破的创新策源地,“依托上海研发创新中心的人才优势,结合本地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服务中国客户,再反哺全球其他市场”。
这家全球光学巨头的中国战略,已从起初的“总部主导研发,本土销售服务”模式,转变为中国团队不仅仅参与市场拓展,更深度融入研发、生产、服务等全链路环节的本土化。
中国制造品质不输德国
在不少领域的高端技术上仍然领先的跨国企业,将高端产能引入中国本地化的做法是基于中国机遇和供应链优势的市场化选择,也将进一步带动本土供应链的创新升级。
以高端显微镜为例,作为使用广泛和研发必备的工具,高端产品的本土化将让本土供应链更加容易获得更加匹配的工具和方案。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姚志刚告诉第一财经,他们在采购高端显微镜设备时,会以实际的科研需求为根本的考量。目前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进步很快,但像蔡司这样的国际企业在高端领域的技术优势依然明显。本土供应链接触了高端前沿技术后,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同时高端产能的本土化,还将帮助国内整个产业培养人才,长足带动本土化制造业的升级。
关于本土化后的品质保障,谢磊表示,因为中国客户是全球对性能最挑剔的客户,现实中的质量管控甚至比德国还要严格。“我们的三坐标测量仪,在中国、印度、德国、美国等地都有生产,但不少客户指定要中国生产的产品,认为中国生产的更可靠”。可见中国的质量管控标准已在全球获得了认可。
高端产能在中国的本土化无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蔡司而言,谢磊透露,第一步即把调试校准、组装测试等关键生产步骤转移到中国,这为后续深入本土化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加深市场对产品的认知。目前,他们已与高端产品的众多供应商进行了深入接触,未来供应链的本土化将在加速度中扎实推进。
全球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并不断加深本土化及研发投入的外资并非少数。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宋凛冰近期透露,博西将全价值链都投资在中国,未来六年还将明确再继续投入超过30亿元研发费用。
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92%的德企愿意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超过半数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对华投资。中国美国商会2025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会员企业仍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133家,同比增长14.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3.4亿元,同比下降13.4%。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210.4亿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362.5亿元。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373.6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6.8%、42.2%、37.4%、25.5%。